子路宿于石门。晨门曰:“奚自?”子路曰:“自孔氏。”曰:“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?”
子路晚上回来晚了,就在鲁国都城的一个门,叫石门洞里睡觉。早上守门的人开门了,这个守着早晨门的人就问,子路,您从哪里回来啊?子路说我从我家孔老师那里回来的。守门人就说,就是那个知道不可以做,还非要去做的人吗?
这一段,就讲这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。
孔子一辈子推行周礼,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,可惜没多少国君能用他,在鲁国短暂做过官掌权,可惜很快又被斗争下来。然后,一辈子也没什么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理念,但他一直在这方面努力。
孔子为什么要为自己的理想努力?又不愿意妥协,使用其他一些手段获取权力?因为他是一个特别干净的人,这就很难了,要干净的获得政治权力,还要有绝对权威的君主支持他,相信他,他才能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。
这个权利斗争、政治,本来就是一个局,一个平衡的局,里面有各方面的利益、各方面的妥协、各方面的斗争。所以,孔子想要完全按照自己的理念去执行他的政治理念,没有这个土壤,孔子又不愿意同流合污,就只能靠运气,靠天命了。孔子也曾经几乎要有这个机会,有这个运气,可惜往往阴差阳错,又被人作梗失去了。
孔子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,基本上为了践行自己的理念,不向现实社会有一丝一毫的妥协。他知道难,非常困难,但他还是纯粹的去做。这样的人即便是没取得权力,也被取得权力的人佩服,他确实有资格说道任何人,而任何人在这一点上与孔子比,都比不了
这或许就是圣人。
孔子情愿自己的理念实现不了,带到棺材里,也要坚持真理,绝对不妥协而现实社会,当然是需要妥协,需要手段的。孔子不屑用手段,也不愿意妥协,同流合污。所以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。
为什么孔子的理念很难执行呢?因为孔子要求太高了,他讲究的是上行下效、榜样的力量,也就是他的政治理念不仅仅是让普通人遵守的,他是要求国君做好表率,这就要了很多国君的命了。您管理官员、民众可以,我要用了您,我首先就得严于律已,我这君王当的还有什么趣呢?
这一点,管仲就与孔子不一样,管仲不管齐桓公,齐桓公贪财好色,喜欢美食,喜欢田猎,随便齐桓公怎么样,只要齐桓公支持管仲就行了,能强国就行了。
这或许就是政治家与圣人、教育家的区别吧
孔子是一个不妥协的人、不同流合污的人、不耍手段的人、也不讲平衡术的人,是一个完全正直的人,从取得政权,到治理国家的思想理念上,都要求没有一点瑕疵,这太难了。故而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。
那么历史上有没有人做到了孔子的要求,有,就是周文王。
上一则:子曰:“贤者辟世,其次辟地,其次辟色,其次辟言。”子曰:“作者七人矣。”
下一则:子击磬于卫,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,曰:“有心哉,击磬乎!”既而曰:“鄙哉!硁硁乎!莫己知也,斯己而已矣。‘深则厉,浅则揭。’”子曰:“果哉!末之难矣。”
论语网 - 国学经典《论语》阅读平台 备案号:皖ICP备2024047533号